發布時間:2020-05-25
瀏覽次數:669
摘要:SOI絕緣體上硅技術作為一種全介質隔離技術,有著許多體硅器件不可比擬的優勢,如低功耗(泄漏電流小)、速度快(寄生電容小)、抗干擾強、集成密度高(隔離面積小)等特點。經過幾十年的發展,SOI絕緣體上硅材料的制備技術,直接鍵合和智能剝離技術成為現階段的主流技術。SOI絕緣體上硅元器件的特征尺寸,由1μm跨越到12nm,得到廣泛應用,涵蓋射頻、汽車電子、電源管理等領域。雖然由于歷史原因以及SOI絕緣體上硅技術本身的一些限制,導致SOI技術沒有完全超越傳統體硅技術。分析SOI絕緣體上硅技術的發展歷史、材料制備、技術應用、面臨的挑戰及未來趨勢。
1 引言
1947年AT&T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JohnBardeen、WalterBrattain以及WilliamShockley發明世界上第一個半導體晶體管,70多年來,半導體集成電路得到快速發展。特別是自1960年代開始,芯片上的元器件數目幾乎每12個月就增加一倍,2000年后,半導體集成電路工業發展到了納米(nm)時代。隨著集成電路特征尺寸的逐步縮小到亞納米100nm范圍,在材料、器件結構、工藝以及可靠性等方面出現了一系列新的問題。主要問題包括熱載流子效應、短溝道效應、體硅器件的閂鎖效應、功耗、寄生電阻、電容增加等等。
為解決這些問題,大量的科研人員進行了大量創新,開發了很多新的技術,如深溝槽隔離技術、HALO結構、應變硅技術、HighK材料、LowK材料等等。在眾多的新結構器件技術中,絕緣體上硅(SOI:SilicononInsulator)技術以其獨特的結構有效地克服了體硅集成電路的很多不足,充分發揮了體硅集成電路技術的優勢,特別是在提高開關速度、減少寄生效應等方面。SOI絕緣體上硅技術正逐步成為制造高集成度、高速度、低功耗、高可靠性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主流技術[1-5]。
本文就SOI絕緣體上硅技術的發展歷史、主要技術及應用、問題與挑戰以及將來趨勢做出整理和分析。
2 SOI結構
SOI有兩種基本結構,一種是硅-絕緣層型的傳SOI絕緣體上硅結構,如圖1(a)所示;另一種是硅-絕緣層-硅三明治型的新型SOI結構,如圖1(b)所示。兩種基本結構的主要差別是襯底類型不同。
圖1 兩種基本SOI結構的剖面圖
第一種結構中,最熟悉的例子是藍寶石上外延硅(SOS:SilicononSapphire),該結構是在藍寶石單晶作為襯底,在上面進行外延生長一層單晶硅的薄膜,然后在制作相應的器件。SOS結構是由Manasevit和Simpson[6]在1963和1964年間做出。這種結構能提供理想的隔離,并減小PN結底部的寄生電容,適合于制作高速大規模集成電路,實現高速和低功耗。一般多采用這種工藝制作CMOS電路(互補金屬-氧化物-半導體集成電路),即CMOS/SOS電路。SOS是一種異質外延結構,硅膜的缺陷密度較大,因而少數載流子壽命較短(1~10ns),不適于制作雙極器件和電荷耦合器件。
第二種結構中,絕緣層(如SiO2)位于硅襯底上,在絕緣層上面再由一層單晶硅薄層,形成硅襯底-絕緣層-單晶硅組成的三明治結構。由于頂層的單晶硅薄膜近乎完美的單晶硅,同時它和中間層的界面態很低,且整體應力較小。MOS等器件能很好地在頂層的單晶硅襯底中制作,且表現出與體硅材料近似的性能,這使得這種結構的SOI絕緣體上硅材料成為當今世界制作SOI集成電路元器件的主要材料。下面將重點講解這種類型的SOI技術。
轉載請注明來源:geturprint.com